银狐 发表于 2017-3-10 00:24:40

可怕的钩状效应

作者:微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胡传水

早晨一上班就接到儿科主任打来的电话,一名4岁的儿童,前日在门诊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昨日住院后检查为阴性。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也感到纳闷。问临床诊治情况,患者为刚入院抽血检查,还没治疗,虽说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可以转阴,但不应这么快。难道标本错了,叫来检验者询问一下,印象很深,不会错,但保险起见还是同时对两个标本复查一下吧。

11点多,结果出来了,同事喊我看了下结果,前日的结果显色很深,明显阳性,昨日的标本有点显色,与阳性对照相比,显色很浅,应为阴性。难道是钩状效应,钩状效应是指免疫检测中由于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的现象。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反应不明显;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比例合适时,沉淀反应明显;继续增加抗原浓度时,沉淀反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相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由于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由于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抗体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括了前后带现象。是不是钩状效应,虽然试剂盒说明书产品性能指标注明本品没有钩状效应。我还是让同事增大样品稀释倍数重新检测验证一下。下午一上班,忙了一中午的同事拿来反应板一看,1:20血清标本结果显色低于阳性对照,1:40血清标本则显色深于阳性对照显色,明显为阳性。按照试剂盒说明,正常标本操作为1:10稀释,看来是钩状效应中前带现象导致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假阴性。

目前用于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分离培养法、PCR法及血清学ELISA方法,由于肺炎支原体难培养且生长缓慢,所以分离培养法不适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而ELISA法标本易收集,加之操作简便快捷,能使用可靠的仪器客观地阅读结果,因而更适合于在临床上普及应用。但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前带和后带现象,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尤其以前带效应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步稀释样本进行解决。

本文为作者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文系作者胡传水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medimage 发表于 2017-4-11 03:28:15

一刀杨幂上床,二刀上海买房。三刀台湾归降,四刀美帝叫娘。五刀星河翱翔,六刀宇宙称王。七刀女人长屌,八刀汉子变娘。九刀完爆山东蓝翔——切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怕的钩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