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七 发表于 2017-4-14 09:48:58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检验界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般都抱怀疑态度,笔者也不例外,90年代初期,ISO颁布其著名的文件,也就是目前大家熟悉的“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此文件得到世界检验界主要学术组织“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的回应和同意。在当时一些检验界学术杂志,如Clinica Chimica Acta和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都曾发表一些介绍“测量不确定度”的文章。笔者当时曾想将此新概念介绍给中国检验界,但是很快就放弃此想法,因为看完这些文章后,感到很难抓到要领,远不如我们既往熟悉的误差理论容易理解和能够实际应用,特别很难理解所谓的A类和B类评定不确定度方法。
在很长一个时期,美国检验界将误差理论应用在实际检验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例如著名学者Westgard在偏倚(系统误差)和不精密度(随机误差)二者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函数方程式,构成现代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的理论基础。所以不奇怪,美国检验界对“测量不确定度”反应冷淡。在Clinical Chemistry能查到的第一篇有关“测量不确定度”论文见于1999 年,作者还是来自欧洲。
作者再次接触“测量不确定度”是在2000年,当时卫生部临检中心申请按ISO 25进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在此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一个是测量结果的溯源,另一个是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当时曾将此二问题提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解释和帮助,似乎也没得到正式和合适的答覆。当时临检中心请仪器和试剂厂家出具了有关质量说明和国外管理机构的批准书,过了溯源关,并根据某些专家私下的建议“可以不精密度的2倍值来大约估算不确定度”,算是通过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现在看来这些措施是很肤浅的,但确实也反应了当时笔者的认识水平。
有关检验医学溯源的文件ISO 17511、ISO 18153和参考体系文件ISO 15193、ISO 15194和ISO 15195都是在2003年才正式公布,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明确了,并不是检验医学中所有检测项目都有完整的参考系统,可以有效地溯源,并得到准确一致的结 果。但是对大多数临床化学常规测量(如离子、代谢物、小分子激素和一些常用酶)应该是可以溯源的。可通过将常规测量体系与参考方法进行对人血清标本的比对试验,或者在常规测量体系中测量合适的参考物质来证实其溯源性。
2002年成立的“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从组织上、实践上促进国际和各个国家建立检验医学的参考体系。从成立以来已颁布一大批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涵盖了大部分临床化学常用测量项目,近年来又开展校准(参考)实验室的认可。目前已有二个国外酶学实验室通过认可。可提供酶活性浓度赋值和评定不确定度的服务。
在此期间,笔者有机会参与将上述一些文件转化为国家和部级标准的工作。对理论的学习无疑为开展溯源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从2005年起,参与了筹建我国酶学校准(参考)实验室网络工作,了解到酶学校准(参考)实验室网络的任务不仅要给参考物质赋值,还要对赋值评定测量不确定度。2006年我国有6个实验室参加由IFCC主办的国际间参考实验室的能力比对计划(RELA),此计划要求参与实验室必须报告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这就迫使人们不能只是一般或泛泛然地了解不确定度,而是必须掌握具体评估不确定度的方法,为此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和临床检验中心曾请国内多名专家向参加酶学校准(参考)实验室网络工作同志系统讲解评估不确定度方法。在2008年还专门召开会议,请各个参加RELA计划实验室介绍并交流他们评估不确定度的方法和经验。
笔者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测量不确定度的重要意义,也了解了测量不确定度与我们很熟悉的测量总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之间密切相关。这二者的差异只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测量可靠性进行了不同的叙述、考虑和计算。但是,个人的理解总是有限的,想通过”学习笔记“的形式表述笔者的认识。更多地是希望得到检验界同志的回应、批评和指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