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造”骨科手术机器人创造“世界级”精度

2015-11-18 15:00| 发布者: hosstd| 查看: 627| 评论: 0|来自: 寻医问药网

摘要: 1毫米,是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一级主任医师田伟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准定位所达到的极低误差度。 ...

1毫米,一个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上的长度计量单位,在骨科手术中,却关系着患者一生的生活质量。

1毫米,是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一级主任医师田伟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准定位所达到的极低误差度。

田伟院长向媒体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临床应用情况

“世界首例”征服脊柱外科领域最复杂手术

2015年10月14日,田伟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齿状突骨折固定术,为一位61岁齿突骨折-Ⅱ型女性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共耗时5小时30分钟,出血量仅50毫升,术后效果满意。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属于田伟和其团队的第一个“世界首例”。8月6日,他们就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手术,为一名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植入6枚椎弓根螺钉。

患者骨折复位效果理想、固定稳定,术中软组织损伤少,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术后第二天患者即能正常下地行走。这一天在中国乃至世界脊柱外科的发展史上,都是值得关注的一天。

仅仅时隔6天,该团队就再次刷新机器人辅助手术领域的新高度,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为一位复杂上颈椎畸形伴颅底凹陷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手术,征服了上颈椎畸形这一脊柱外科领域最为复杂的手术。

3D导航加仿生构型克服“眼、手”受限瓶颈

在这几例手术中与田伟及团队扮演联合主演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由田伟带领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产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这套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精准定位,误差不到1毫米,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过去,骨科手术长期存在“眼”、“手”都受限的瓶颈。“眼”,手术需要在骨骼内开展,人眼无法看到骨内,视觉上存在误差,损伤风险高;透视技术虽然能看到内部,但得到的确实重叠影像,且辐射损伤大。“手”,人手操作在动作控制力、稳定性和重复性方面均存在不足;这也是骨科名医成长代价较大的原因。

这套系统由医生从临床视角主导设计,实用性强,自由度高,可重复性好,先进的仿生构型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全面的安全保护机制可确保机器人安全手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手术路径的规划,更能够精确引导内植物的植入,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减少术中放射线暴露。

田伟介绍,结合各项高精尖手术技术于一体的机器人系统还是一个多适应症的骨科手术平台。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外,还能用于经皮骶髂螺钉、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和后柱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成功应用于复杂上颈椎畸形这种公认的高难度手术,也证明了其安全性和精确性。

临床出发医工企联手攻关实现骨科手术技术革命

作为中国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临床应用的先驱者和实践者,田伟长期致力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辅助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研究,前瞻性地提出智能骨科手术是未来骨科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2002年起,他就开始率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专业团队,从临床角度出发,联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脊柱外科微创手术(CAMISS)的理念。

医工企联手攻关,十年磨一剑,研制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列产品,完善并规范了影像导航的临床应用,创建了以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中国造”智能骨科手术体系。

这套手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安全化、关键操作智能化,是骨科手术史上一项革命性进步,对于推进骨科进入新的智能辅助精准时代,提升骨科综合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介绍:

田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一级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开展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脊柱外科新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临床效果,造诣较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5 11:37 , Processed in 0.1068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