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费凤英, 王金金, 祝新华, 龚倩, 林见敏
引言
胃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1]。目前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诊断仍需通过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才能确诊,然而由于胃镜的痛苦较大,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pesinogen, PG)含量的变化与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作为初筛手段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日本学者研究发现PG可作为癌前病变高危人群和胃癌血清筛查指标[ 2]。我们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胃癌及其他胃部疾病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含量,观察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探讨PGⅠ、PGⅡ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
材料和方法
一、检测对象
连续选取上海市青浦地区 2009年10月至 2010年5月期间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患者145例,其中胃癌患者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0例、胃溃疡患者29例。所有检测对象在检测前2周内无特殊用药史,并排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须立即治疗者。
二、方法
取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迅速冷冻,保存于-20 ℃冰箱中待测。PGⅠ、PGⅡ含量检测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由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仪进行测定,计算PGⅠ/PGⅡ比值。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所得数据以 x− ±s表示,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测定结果
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组血清 PGⅠ/PGⅡ比值有所下降( P<0.05),胃癌组血清 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 P<0 .001),见 表1。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二、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的均值比较
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3组之间PGⅠ/PGⅡ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2。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讨论
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黏膜特异性功能性蛋白酶即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 PGⅠ、PGⅡ 2个亚群。PGⅠ主要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除来源于上述细胞外还来源于幽门腺及十二指肠腺,大部分PG进入胃腔,但也有少量PGⅠ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可从血清中检测到。血清PG含量反映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有研究表明,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包括胃黏膜萎缩、溃疡糜烂及恶变均与血清PGⅠ含量、PGⅠ/PGⅡ比值变化有关[ 3]。有国内、外学者认为联合测定PGⅠ、PGⅡ及其比值可起到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4]。但同时有研究也显示血清PG含量在人群中的分布受到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应用血清PGⅠ、PGⅡ作为胃癌初筛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和其偏态分布特征[ 5]。
由于在结果统计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含量明显高偏离正态分布,可能与受检人群的年龄、性别、饮食及地区的差异以及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有关,因而无法比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与胃黏膜疾病的关系。然而不同的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却不受人群差异的影响。因此,通过比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比值对胃黏膜疾病初筛有一定的意义。Correa[ 6]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病变过程。因此,本研究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比值有所降低( P<0.05),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 P<0.001);慢性萎缩型胃炎、胃癌及胃溃疡3组之间PGⅠ/PGⅡ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GⅠ/PGⅡ比值下降是萎缩性胃炎的标志。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的数量减少,被幽门腺或肠上皮化生代替,引起PGⅠ分泌下降,而PGⅡ含量保持稳定,这可能与分泌PGⅡ的细胞分布较广有关[ 7, 8]。一些资料显示,致癌因子使胚细胞中PG原基因受损突变,从而失去了分泌PGⅠ的能力,使PGⅠ分泌持续下降;而PGⅡ主要由成熟的腺细胞产生,与癌细胞的分化关系不大,故PGⅡ变化不明显。因此,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9, 10]。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PGⅠ/PGⅡ比值是降低的。本研究中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组PGⅠ/PGⅡ比值均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 P<0.05、 P<0.001)。因此,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血清学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检测血清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瞿春荣, 董国芳, 汪余勤, 等. 78例早期胃癌患者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分析[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10): 732-733.
[2] Mukoubayashi C, Yanaoka K, Ohata H, et al. Serum pepsinogen and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J]. Intern Med, 2007, 46(6): 261-266.
[3] Yoshihara M, Sumii K, Haruma K, et al. Corralation of ratio of serum pepsinogen Ⅰ and Ⅱ with preval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adenoma in Japanese subjects[J]. Am J Gastroenterol, 1998, 93(7): 1090-1096.
[4] 周红凤, 刘丹, 吴瑾, 等. 胃蛋白酶原和胃癌相关抗原与胃癌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17): 1940-1946.
[5] 雷勇. 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对胃癌早期诊断预测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5): 441-442.
[6] Correa P.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 Cancer Res, 1992, 52(24): 6735-6740.
[7] 李红涛, 吴开春, 李彩宁, 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诊断胃体黏膜萎缩的研究[ J ].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2(2): 141-142.
[8] 宁佩芳, 孙丽萍, 刘慧杰, 等. 胃蛋白酶原C在胃癌及胃癌前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10): 818-821.
[9] 蒋猛军, 肖志坚. 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 2000, 16(1): 40-42.
[10] 程兆明, 李龙, 陈琳娜.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与胃泌素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 19(1): 3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