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3|回复: 0

[生化检验]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复制链接]

66

主题

0

回帖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9
QQ
发表于 2017-3-15 2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王凯
       【摘要】目的  对血脂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观察组为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76例,T2DM组为2型糖尿病患者76例,但是其均没有并发症,对照组为健康人员76例,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及T2DM组进行比较,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血脂水平在观察组中的检测数值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压积等血小板参数也明显较高,而血小板计数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血脂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在糖尿病(DM)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糖尿病肾病(DN)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临床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阐明。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全身微血管病变,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在糖尿病肾病发病的过程中代谢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还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肾功能。在糖尿病患者中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约有30%~40%会发展为DN患者,并且此类患者的血脂常常出现代谢失衡,而作为一个疾病的伴发症状出现。本研究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但没有并发症患者及健康人员的血脂与血小板进行了测定,并在组间进行了比较,拟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76例,其中男35例,女41例,年龄33~81岁,平均(65.7±11.2)岁。入院后所有观察组的患者均进行了24 h尿白蛋白检查,对UAER(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进行测定,糖尿病肾病患者确诊的依据为UREA的检测值超过20 ug/min。T2DM组为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均没有并发症发生,其中女37例,男39例,年龄~82岁,平均(67.3±12.5)岁,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依据为WHO标准。对照组为健康人员76例,其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32~83岁,平均(66.8±11.9)岁,所有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且都获得了正常的实验结果。以上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共采集两管,其中一管用来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血液采用抗凝处理,所用的抗凝剂为EDTAK2,全血细胞分析在3 h内进行,检测以上指标使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Beckmancouher LH-750),检测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与仪器相匹配的同厂家的试剂。另一管血用于检测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将血液放于促凝管中静止放置,待血凝后将上层的血清进行血清待测,检测以上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couher LX-20型),使用速率法对各项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与仪器相匹配的同厂家的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血脂及血小板参数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三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用t 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间血脂水平的比较
       由表1的数值可以看出,与T2DM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具有较高的血清TG及CH水平,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6,3.79,P<0.05:TG t=2.35,3.67;CH t=2.57,3.83,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明显具有较高的TG及CH水平,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7,3.51,P<0.05) 见表1。


2.2 三组间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由表2的数值可以看出,与T2DM 组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较低的PLT检测值,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7,t=3.61,4.53,P<0.05);但其具有较高的MPV、PDW及PCT水平,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3.68,3.53,t=3.05,3.92;2.52,3.64;2.95,3.17,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具有较低的PLT检测值(t=3.85,P<0.05),但具有较高的MPV、PDW 及PCT检测值,差异有显著性(t=3.36,3.41,3.09,P<0.05)。见表2。


3 讨论
       有报道表明,血脂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在2型糖尿病患者向DN患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但是没有并发症患者及健康人员的血脂与血小板进行了测定及比较,结果发现,与T2DM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具有较高的血清TG及CH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明显具有较高的TG及CH水平(P<0.05)。结果提示TG、CH升高在DN患者中是疾病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此结果与相关的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胰岛素受体缺陷或胰岛素抗体等因素均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使机体的胰岛素不能顺利得到利用,出现利用障碍,以胰岛素的水平相对不足为主要特征。患者的血糖不仅出现升高现象,而且伴随发生的还有脂代谢出现异常,一般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为TG水平出现增高,而TC水平则变化不明显。高水平的TG不能直接导致疾病发生,但是它的升高能够对凝血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改变起到重要的影响。在糖尿病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的风险程度很高。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增加蛋白的丢失量,打破胆固醇代谢的平衡,使其出现代谢异常的显现。TC水平出现增高是其临床表现。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过程中,其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脂代谢紊乱,所以,虽然对患者的血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能够对DN疾病的发生起到显著的预防作用,对于患者异常的脂代谢及时地进行纠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发展成为DN,与血栓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糖尿病患者中,其糖代谢的现象发生的时间较长,导致破坏了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导致机体的微循环出现障碍。研究结果发现,与T2DM组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较低的PIJT检测值(P<0.05);但其具有较高的MPV、PDW及PCT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具有较低的PLT检测值(P<0.05),但具有较高的MPV、PDW 及其PCT检测值(P<0.05)。PLT这一血小板参数能够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对其数量的动态平衡如生成状态及衰亡情况能够准确反映。MPV为血小板平均体积,能对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做出正确的反映,此参数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反映血小板功能和活化程度。与平均体积小的血小板进行比较,平均体积大的被活化相对更容易实现,其具有更强的聚集功能。血小板参数PDW 能够对血小板体积异质性进行准确的反映,当血小板被破坏时,或者机体对于血小板的数量过多地消耗时,血小板数量出现降低,此时MPV增大,PDW 增加;PCT对血小板的体积在单位体积的全血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进行准确的反映,PCT的大小与血小板具体的数量多少及体积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提示了在DN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血小板也有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DN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具有理论依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DN患者血小板总数的变化与相关报道不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及T2DM组比较,DN组具有显著较低的血小板总数,推测其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变,导致过多地消耗血小板的数量,或者过多地破坏血小板导致其数量出现明显的降低嘲。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血脂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早期发现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依据。
                                                                                                                                编辑:范伟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17 04:58 , Processed in 0.1465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