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 齐军教授
齐军教授的《肿瘤标志物实验室检测进展与应用问题》包括肿瘤-肿瘤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进步、肿瘤标志物检测面临的问题三方面的内容。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应对癌症最好的手段,当前肿瘤“早期”诊断手段包括影像、病理(细胞)、临床实验室标志物检验(体液)。
肿瘤标志物可筛查肿瘤、辅助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监测、复发随访,目前新出现的肿瘤标志物如Pepsinogen、ProGRP、HE4、HER-2/neu、热休克蛋白 90 α等,用于个体化药物基因检测的肿瘤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KRAS突变、BRAF突变、BRCA1与BRCA2突变等,通过按疾病分类、联合诊断、动态检测、综合分析、确定正常参考值等科学、合理应用肿瘤标志物。
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如生物化学法-免疫比浊、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生物芯片法(基因、蛋白、液态芯片)、流式细胞分析、导流杂交、免疫磁颗粒细胞捕获+荧光染色、基因测序、实时定量PCR等。但肿瘤标志物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辅助手段不能作为诊断金标准、特异性与敏感性、参考范围、合理应用、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科学评价肿瘤检测指标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似然比、ROC曲线等,但不同方法检测结果是不可比的,不同免疫分析系统采用的标记抗体、抗原的位点不同,抗干扰的能力不同,目前国际上可以溯源到WHO参考物质的项目为AFP、CEA、PSA、FPSA、FERR,其他尚无国际参考物质。只有深刻了解肿瘤标志物的定义,深刻了解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进行联合检测(影像、细胞、病理、体液),与临床医生沟通,重视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才能合理发挥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齐军教授介绍了新型肿瘤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具有的实际指导意义。如何正确应用这些指标,如何进行综合分析,需强调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部位、高危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