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司宁波
那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认真地审核着生化结果。一个异常的电解质结果引起了我的注意(见图1):
【检验临床面对面】逆天的电解质?!这个锅我们不背!
图1:异常电解质结果
相信大家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异常,除了钾离子低外,钠离子和氯离子呈现出一高一低的失衡状态,尤其是钙离子,已经低于危急值低限。根据我科室的复检规则,我在另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XC800上对标本进行了重新测量,结果两次结果基本吻合,排除了仪器或试剂的问题。回顾病人的历史结果,除钾离子近两次结果一直偏低外,其它结果都比较正常,两台仪器的当日质控也都在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电话与临床进行沟通。从护士口中得知病人为脑出血恢复期,一般情况良好,未进行任何特殊治疗,采血时也并未输注液体,我只好请护士叫来了主管医生,与主管医生沟通后了解到,病人因需插有胃管,可能会造成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不过病人最近一直插有胃管,唯独今天的结果比较异常,于是我建议主管医生重新采血复查。主管医生采纳了我的意见,并安排护理人员重新采血。不久,重新采集的标本便送到我手上,离心后上机检测,复查后的结果见图2,与复查前结果相比差异较大,但与之前几次的监测结果相近。
【检验临床面对面】逆天的电解质?!这个锅我们不背!
图2:重新采血后的复查结果
我又拿起复查前的标本查看,发现标本量较少(见图3),此时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关于电解质结果异常的经典案例:一名护士把血常规检验使用的EDTA抗凝血倒入生化管中,造成病人钾离子结果的假性升高,钙离子假性降低。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在这个案例中钾离子结果只有2.59mmol/L,并没有升高,所以基本排除了EDTA污染的情况。我从LIS系统上调出病人今日所有的结果,发现此病人除了血常规和电解质的检测外,还做了血凝系列的检测。血凝系列采用的是枸椽酸钠抗凝血,是不是护士把用作血凝系列的枸椽酸钠抗凝血倒入生化管中了呢?假设护士把用作血凝系列的枸椽酸钠抗凝血倒入生化管中,那么枸椽酸钠中的钠进入生化管会造成钠离子的假性升高,而枸椽酸钠同时又螯合了一部分钙离子,会造成钙离子的假性降低。想到这里,我把病人的血凝标本找了出来,发现血量较正常少了一半左右(见图4),更是验证了刚才的猜测。于是我又给主管医生打电话,告知其复查结果并请他询问当时采血的护士,但护士只承认生化管采血量少,不认可我的推断。
【检验临床面对面】逆天的电解质?!这个锅我们不背!
图3 复查前血清标本
【检验临床面对面】逆天的电解质?!这个锅我们不背!
图4 血凝系列标本
为了验证我的推断,我们用另一个同时送检了生化和血凝项目的患者标本,离心后取血清和血浆按不同比例混合做了一个小测试,观察不同比例的枸椽酸钠抗凝血加入促凝胶管后对电解质结果的影响。结果见图5:
【检验临床面对面】逆天的电解质?!这个锅我们不背!
图5 不同比例的枸椽酸钠抗凝血加入促凝胶管后对电解质结果的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血浆比例的增大,各项指标数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以钠离子的增高及钙离子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
从这一亲身经历的事件,我深刻体会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的前提,如果分析前程序出了问题,那么再精密的仪器、再专业负责的检验人员、再好的室内质控,出具准确及时的报告就会变成一纸空谈。其次还要与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存疑的检验结果及时向临床医生进行了解和交流,对护士多进行采血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只有医护检共同努力,使得分析的各个环节都准确无误,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系作者司宁波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div class="keytags">关键词:电解质枸椽酸钠钠离子钙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