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梁淑新、蔡婷婷
一门诊女性患者,术后复查电解质、尿常规、凝血四项。电解质结果如下:K 4.6mmol/L、Na 131mmol/L、Cl 95mmol/L、Ca 2.46mmol/L、Mg 1.02mmol/L、P 1.24mmol/L。但血液外观为铁锈色,因其异常外观,通过LIS搜索当日患者尿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尿沉渣计数仅略超出上限,但干化学中尿潜血+++,尿蛋白+,立即用检测电解质血清进行胆红素检查,总胆红素为73.3 umol/L,直接胆红素为22.93 umol/L.间接胆红素为50.37 umol/L,从而证实了该患者存在血管内溶血的推测。该电解质结果未发,下午与患者家属交流,得知其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我们马上与临床医生联系,要求患者第二天务必来医院就诊。
次日见到患者,呈明显贫血貌,患者自述出院后尿液外观为红色,立即做血细胞分析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如下:WBC 7.74*10^9/L、RBC 1.36*10^12/L、HB 50.1g/L、红细胞压积14.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百分比7.7%、单核细胞百分比5.5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06%、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04,网织红细胞百分比18.6%(参考区间0.5%-1.5%),网织红细胞显著增高。患者立即被收入血液内科住院。溶贫实验检测如下: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糖水试验阴性、酸溶血试验阴性。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只能证实有血管内溶血,但找不到病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后转院确诊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少见并发症半周漏,该并发症引起患者血管内溶血。导致外科、内科医生无法确诊原因在于术后B超未能发现半周漏存在,患者经再次手术,恢复良好。
在临床工作中,标本溶血的现象不时发生,如果发生显性溶血(如血红蛋白超过0.2g/L),肉眼即可见到外观为红色,检验人员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区分是病理性溶血(血管内溶血)还是技术性溶血(由于操作技术或采血器具造成的体外溶血),排除了体内溶血,应将溶血标本弃置并记录,通知临床重新采血。我们通过发现血清外观异常,及时与临床沟通,积极查找病因,及时纠错,减轻了医患矛盾。
作为临床检验工作者,一定要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相似而又不同的问题,不仅仅是完成客观的报告,还应构建主动与临床沟通反馈的体系,对每一份标本负责,对每一位患者负责,积极与临床及其他医技科室沟通,避免医患矛盾的出现,共同为医院服务,为社会服务。
【本文系作者梁淑新、蔡婷婷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