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回复: 0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复制链接]

66

主题

0

回帖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9
QQ
发表于 2017-3-10 0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景洪市人民医院  王家军

医疗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寄生虫越来越少见,大学课堂里所能看到的寄生虫标本也越来越有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感染病例确实越来越少,但这不代表某些寄生虫将不复存在。2015年7月毕业之后,我通过校园招聘进入景洪市人民医院,目前轮转到体液室,每天跟大小便打交道。可能别人会觉得恶心,而我却对大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2016年2月24日,很平常的一天,正好处于年后就医小高峰,大小便标本相对较多。就在我埋头苦干的时候,两颗受精蛔虫卵映入眼帘,困顿的我立马来了精神。虽说西双版纳地区寄生虫卵多见,但同一个低倍视野出现两颗寄生虫卵实属罕见,我当即叫来同事确认。报告发出去之前我特地调出该患者的血常规,显示嗜酸细胞为零,没错,确实是零。这时候粪便潜血实验结果也出来了,显示为阳性,再看血常规,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计数略低,MCV升高,实在想不明白原由,索性先放一放。等所有住院标本处理完之后,我找到该患者的粪便标本,要饱和盐水做了盐水漂浮,十分钟过后镜检结果吓了我一跳,一颗鞭虫卵赫然停在视野中间,我一边惊讶一边不停的转换视野,除了各种阶段的蛔虫卵暂时没有其他发现,好奇心使然,我又取了一块标本做了漂浮,前后花了一个小时时间,门诊标本也积攒了很多,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钩虫卵出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同一个患者体内有三种寄生虫,确实惊到我了,更加让我咋舌的是该患者的嗜酸细胞缺乏,血色素还正常。

一般来说,检验同仁们到这就会停手,顶多给临床打个电话,而我偏偏是那个好奇心极强的人。下午我来到病房,患者正和家人操着一口少数民族语言拉着家常,我找了个地方坐下,跟家属说明来意,患者和家属也都很配合,我提问,家属翻译,半个小时之后我走出病房,回到科室完成了这篇案例: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患者咪某,女,65岁,哈尼族,因“腹部包块,血尿待诊”收入我院泌尿外科,粪便常规检出受精蛔虫卵、鞭虫卵和钩虫卵。患者自述喜食生食,尤其是“白旺”(生猪血),有酗酒史,消瘦。临床以阿苯达唑治疗。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震惊!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讨论:

血红蛋白正常,MCV升高:患者有酗酒史,导致血常规中出现红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和MCV升高。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缺乏,我第一反应就是患者使用激素压制了。但是询问医生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于是我开始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第四版:生理变化:日间变化、寒冷和刺均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传染病急性期:一般病原体急性感染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随之增加,嗜酸性粒细胞随之减少。

看到这里,似乎完美解释。但是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像没有高潮的冷笑话,不是我的风格。

跟随我的脚步,我们翻开张之南等人编写的《血液病学》第二版(571页),我们会看到书上这样写着:多年来一直认为急性感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是由于肾上腺刺激的结果,但根据对动物和人的各种研究结果已否定了这种看法。这是因为血浆中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分泌的类固醇)的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并无相关性,而且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在炎症时仍可有嗜酸性粒细胞缺乏。

看到这里各位应该明白了吧,那个看似完美的理论其实是错误的。

接下来请翻开《威廉姆斯血液学》第八版,我们来看看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介绍。

书上这样写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为寄生虫,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是蠕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蠕虫)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这个是毫无疑义。

但是现如今这个案例本身就属于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罕见病例,而且嗜酸性粒细胞不增高,反而缺乏,不尽引人深思!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威廉姆斯血液学》第八版,书上有这样一段话:除血吸虫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宿主抵抗寄生虫感染或者再次感染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所明白了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入为主的认定了某件事,但是那并不就是一定会那样。

结语:就是要奉劝大家,不要被所谓的大数据所欺骗了。一般都增高,大多数都增高,那也不是绝对的。



【本文系作者王家军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5 18:03 , Processed in 0.63252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