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5|回复: 0

常用自动生化分析方法种类及临床应用和校准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回帖

28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81
QQ
发表于 2016-11-20 0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分析方法的种类
  

  1. 一点法   又称为终点法。指加入标本和试剂后,当反应达到一定阶段时(或终点)测定吸光度值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蛋白,白蛋白,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项目测定。
  

  2. 二点法   在反应过程中测定两个时间点的吸光度(A1、A2),利用二者差值(A1—A2)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二点法又称为二点终点法,使用双试剂进行分析时多彩二点法,加入标本和第一试剂测定一次吸光度,加入第二试剂(启动试剂)待反应完成时测定另一次吸光度,两者的差值可消除标本内源性物质的干扰。主要用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项目的测定。
  

  3. 二点速率法 在反应过程中选择适当两点测定其吸光度,计算出单位时间(常为分钟)内吸光度的变化量,通过吸光度的变化量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二点速率分析法主要用于Jaffe法测定肌酐。
  

  4. 速率A法  根据酶促反应的特点,当底物浓度足够大,当酶促反应达到最大时,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维持不变,即单位时间内吸光度变化值不变,在酶促反应的零级反应区内选取两个时间点,计算出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吸光度变化值同酶活性大小成正比。速率A法常应用于酶活性的测定。
  

  5. 其它    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三波长法和速率B法,主要用于在一个反应杯中进行两个物质测定。
  

  以上各种分析可同时选用双波长法。双波长法指在测定时选择主波长和副波长,主波长用于待测物质的测定,而副波长用于消除可能产生的干扰。副波长选择原则为干扰物质在主波长和副波长的光吸收相等,而等测物质有最小的吸光度,两波长不能相隔太近,一般副波长大开主波长。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校准方法
  

  1. K因素法   又称为标准化法或线性法,当物质的浓度和吸光度成比例变化时选用该法。原理是用校准品进行反应,测定吸光度的大小或变化量,根据朗伯—比尔定理(浓度=因素*吸光度)计算出因素(K)的大小,测定待测物质吸光度,利用因素K可计算出待测物质浓度大小和活性大小。K因素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校准方法,用于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浓度或活性的分析。
  

  2. 非线性法    又称为曲线拟合法,当物质的浓度和吸光度不成比例变化时选用该法。其原理是使用多个(3—6)浓度的校准品,在选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值,利用浓度和吸光度之间的关系绘制非线性标准曲线。生化分析仪多采用Logit-log等方法进行拟合计算出曲线各常数。非线性法适用于免疫分析方法,如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和酸性糖蛋白等的测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12 13:04 , Processed in 0.3268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