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检查:
在2016年1月份,一名患者,男,63岁,因左股骨粗隆间碎裂骨折住入我院,未做手术治疗,行骨牵引治疗,入院时做了常规检验项目,包括传染病免疫学检查,我室初筛HIV抗体阳性,经市CDC确认也是阳性,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特意性抗体均为阴性,肝功生化检查了5天结果如下:
1.1
2.分析讨论:
从以上检验结果中可发现:ALT和AST两个转氨酶指标结果都正常,两个蛋白项目也是正常的(未列出),而ALP、Y-GT、TBiL、DBiL都增高,它们的正常上限(ULN)倍数都比较高。检验结果准确,质量控制都在控,但此检查结果却有点异常,让人觉得有点怪异。
由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较多,既有肝脏本身的疾病,也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对于肝损伤的诊断有时显得较为困难,因此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才有可能明确诊断。
ALT、AST主要分别分布在肝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中,当有肝细胞损伤时可引起ALT、AST升高。
一般地,ALP增高提示可能有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ALP与转氨酶同时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ALP显著升高,而转氨酶仅轻度增加,肝细胞性黄疸时,ALP正常或稍高,转氨酶明显升高。 而GGT对各种肝胆疾病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大多数肝胆疾病中,其活力均升高,但在不同的肝胆疾病中,其升高的程度与其他血清酶活性的相对比例不尽相同:(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人中,该酶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加,可大于正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其他系统肿瘤多属正常;(2)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时,GGT排泄受阻,随胆汁返流入血,致使血清GGT上升;(3)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坏死区邻近的肝细胞酶合成亢进,引起血清GGT升高;(4)慢性活动性肝炎时GGT常常高于正常1~2倍,如长期升高,可能有肝坏死倾向。
胆红素由肝脏产生,经胆道排泄,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作用。胆红素测定包括TBiL和DBiL,二者之差为间接胆红素(IBiL),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临床上将黄疸分为四类:(1)溶血性黄疸;(2)梗阻性黄疸;(3)肝细胞性黄疸;(4)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结合本病例胆红素升高可考虑是梗阻性或者肝细胞性黄疸。
“胆酶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这种转氨酶现象就是所谓的“胆酶分离”。 出现“胆酶分离”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表现,多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重症肝病晚期会出现“胆酶分离”,出现胆酶分离予后不好。但是在胆汁大量淤积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要区别对待。但是结合此病例病人没有肝炎病毒感染应该没有肝细胞的损伤。
3. 结合临床:
经查阅病历和与临床医生交流,得知该病人于2002年就查出患有血吸虫伴肝损伤,2014年查出血吸虫肝硬化,2014年还查出患有胆总管结石,但未进一步治疗,病人皮肤呈黄色,该病人已婚,育1子1女,少量饮酒。本院影像学B超检查结果是慢性血吸虫病肝损害、脾大。HIV病毒感染病人免疫力下降,HIV病毒也不损伤肝细胞,不影响肝功能,该病人算是HIV病毒感染早期,WBC计数平均值是4.8 x 10^9/L。综合以上资料,该病例肝功生化检查结果初步考虑是梗阻性黄疸。由于肝功能异常的诊断还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甚至肝活组织病理检查。检验科需要多与临床沟通交流,还需要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才能最终确定病因,评估病情,明确诊断,才能为临床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系作者检验艺人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div class="keytags">关键词:HIV抗体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ALT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