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2|回复: 0

[生化检验] 血脂检测参考系统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72

主题

0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QQ
发表于 2017-3-15 23: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近年来,临床检验量值的溯源性(Traceability)问题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溯源性是指测量结果能与一公认的标准相联系的属性,它通过一系列对比测量而建立,对比测量中的测量过程和校准物有不同的计量学等级,较高等级的称参考测量过程和参考物质,可统称参考系统,是量值溯源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参考系统,使临床实验室测定结果的溯源性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实验室间结果一致和互认。临床检验的样品高度复杂,目前只有少数检验项目有较完整的参考系统,且主要集中在生化检验领域,例如一些化学定义明确的小分子化合物,包括电解质类(如钾、钠、氯、镁、钙、锂离子等)、代谢物类(如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肌肝、尿酸、尿素等)和某些甾体类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等。这些项目虽占的数目不大,却是临床检验常规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项目关系到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疾病的诊断或危险分析,提高这些项目的检验质量显然对促进人类健康的意义最大,因此这些项目的参考系统研究也起步较早。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参考系统在临床检验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血脂检测参考系统发展历程,感谢我国所有为血脂检测参考系统建立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
       

        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慢性疾病,逆转困难,因此对各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达到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已先后三次提出以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指标为中心内容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建议(成人治疗计划I~III,ATP I~III)。我国也于1997和2007年制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均已取得明显成效。对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需首先鉴定危险因素的存在,干预的效果如何也需进行评价,而这些鉴定和评价工作有赖于实验室检验,因此血脂指标的实验室检测是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上述干预建议采用统一(至少在同一国家内)血脂水平划分方案,而且不同划分水平(如合适、边缘性高、高等)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这就要求血脂测定做到标准化,即血脂测定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不同实验室间及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有可比性,否则将会导致对血脂水平作出错误的划分和治疗,影响心血管病防治建议的有效实施。
       

        血脂标准化的核心是准确性的可溯源性。要开展标准化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参考系统作为准确性基础,然后再将参考系统的准确性转移到常规分析中去,使常规分析的准确性可溯源到参考系统所提供的准确性基础上。完整的参考系统包括参考方法、参考物质和参考实验室。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血脂测定标准化的国家。1957年美国CDC成立胆固醇方法学研究实验室和标准化办公室,1958年开始以实验室间比对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性胆固醇标准化计划,目的在于保证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血脂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跨时空可比性。CDC通过胆固醇测定方法研究,选择Abell-Kendall(ALBK)化学法作为参考方法,研制了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物质和血清参考物质。1966-1968年CDC开始研究甘油三酯测定标准化问题,建立甘油三酯变色酸显色法参考方法并研制出相应参考物质。随后在临床血脂研究(lipid research clinics,LRC)超速离心(UC)/化学沉淀方法基础上建立HDL-C和LDL-C参考方法。以上参考方法均被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为参考方法,作为血脂测定准确性的基础。此外还开展了多种标准化计划,包括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CDC/NHLBI的血脂标准化计划和于1989年建立的胆固醇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CRMLN)。上述血脂标准化计划为美国胆固醇分析不确定度由1969年的18%降至1994年的5.5~7.5%及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的有效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增加,引起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1997和2007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内分泌分会、检验分会等专家共同制订了第一和第二版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为了保证心血管病防治及临床研究的需要,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生化室在李健斋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我国血脂测定标准化研究,完成了TC、TG、HDL-C和LDL-C等项目参考方法的建立和标准物质的研制。在参考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参考实验室间的测量比对,同时在国内组织和开展标准化计划,为我国血脂测定质量的提高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早期研究
       

        早在50年代初,李健斋教授就对血清胆固醇测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胆固醇测定方法学文章。70-80年代,国内测定胆固醇的常用方法是各种化学法,但化学法需要用到腐蚀性强酸试剂,操作复杂、干扰因素多,技术要求高,而且国内仪器精密度不足,结果差距很大,实验室间不具可比性。李健斋教授和同事们对当时国内外的血脂检测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评价,成功建立了国际上公认的参考方法ALBK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等核心期刊上。
       

        80年代中期,胆固醇常规测定开始使用酶法。酶法具有简便、快速、适用于大样本和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取代强酸试剂显色法成为趋势。最早出现的国产酶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的“三合一酶”,老研所生化室对此酶的性能做了研究,并在分析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方法。1984年河北省微生物所成功筛选出一株产胆固醇酯酶的假单胞菌,并从培养液中提取制备了一种高效、特异的胆固醇酯水解酶。老研所生化室对此酶的效果做了鉴定,并与诺卡氏菌胆固醇氧化酶联用,设计了以Trinder反应为基础的总胆固醇测定法,并且把此方法无偿转让给中生公司等国内生产厂家使用。此方法被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推荐为胆固醇测定的常规方法。老研所还研究并建立了血清TG、HDL-C、LDL-C、apoAI和apoB的常规测定方法。
       

        老研所生化室还在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内最大的一组北京人群血脂调查,分析了新生儿至百岁老人(15208例)胆固醇的男女差异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此外还检查了5585例TG、HDL-C和LDL-C,为80年代北京城市居民血脂水平留下了可靠的基线数据。
       

        在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生化室的倡议下,京、津、沪三市临床检验中心在1991~1992年对206家医院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质量作了三次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血脂测定的偏差较大,不能满足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心血管病防治的要求。李健斋教授在长期从事血脂方法学与临床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对临床检验中普遍存在血脂分析偏差过大的问题深感焦虑不安,提出血脂测定迫切需要建立参考方法、制备参考物质、开展标准化工作,并组织和指导相关研究课题,在国内多次举办血脂标准化会议及学习班,传授血脂测定和标准化相关知识、指导并帮助提高血脂试剂质量,促进国内血脂标准化工作的进行。
       

        二、我国血脂测定参考系统的建立
       

        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9年开始起草的关于临床检验量值溯源性的标准文件ISO/DIS 17511,完整的参考系统包括一级参考测量过程、一级参考物质、二级参考测量过程和二级参考物质等。一级参考测量过程主要用于一级参考物质的制备,是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过程,但在不少情况下不适合于基质复杂的生物样品的分析。一级参考物质是测量单位的体现体,一般是高度纯化的被分析物质,主要用于二级参考测量过程的校准。二级参考测量过程是高度特异的、适合于复杂基质样品分析的准确测量过程,如同位素稀释/质谱(ID/MS)和利用其它可靠原理的方法等。二级参考测量过程主要用于二级参考物质的制备和常规方法的评价等。二级参考物质一般具有与实际样品相同或相似的基质,主要用于量值传播。各种二级参考方法和二级参考物质是临床检验标准化工作中的主要角色。
       

        1. 血清胆固醇测定
       

        参考方法
        90年代中期,老研所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建立了ALBK法。由于ALBK法中四步液体转移的准确性、提取过程的完全程度、显色条件(时间和温度)的一致性等都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及仪器精密度要求很高,以我国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条件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另外,ALBK不能消除血清中其它微量甾醇的干扰。之后国际上出现了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报道,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血清其它甾醇的干扰,特异性高,但需特殊仪器。考虑到高效液相色谱(HPLC)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方便,当时国内已比较普及,老研所生化室通过研究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的准确性基础,反复筛选与胆固醇物理化学性质尽可能接近的胆固醇内标物质,建立了HPLC-内标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不受其他甾醇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特异性,结果与同位素稀释/液(气)相色谱/质谱法一致。
       

        HPLC-内标法测定血清胆固醇方法学研究的论文于1993年发表在Clinical Chemistry上。1995年被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推荐为我国胆固醇测定的参考方法。2013年被临床化学国际联合溯源委员会(JCTLM)评定为参考方法,并收录到参考方法列表中。
       

        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
        在HPLC准确测定血清胆固醇的基础上,老研所生化室于1994年研制成功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与血清标准物质。
       

        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是血清胆固醇测定的原始标准,胆固醇测定标准化必须具备高度纯化的胆固醇标准物质,用于参考方法的校准。国际上的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SRM911b,纯度为99.8%±0.1%。市售胆固醇的纯度较低(95%~98%),其主要杂质为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中间固醇,非胆固醇甾醇和胆固醇氧化产物,这些杂质与胆固醇的结构非常相近,纯化困难。老研所生化室对胆固醇纯化、纯化后胆固醇纯度鉴定及均匀性和稳定性考察等做了仔细的研究,通过改进工艺,用溴化-脱溴法去除了市售胆固醇中几乎所有的微量甾醇和胆固醇氧化产物,用HPLC分离测定胆固醇中微量甾醇的方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纯度鉴定,给出胆固醇纯度为99.8%,综合有关分析的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给出不确定度为±0.1%。在鉴定过程中以SRM911b与本室纯化的胆固醇平行对比,证明两者纯度相当,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由于胆固醇在贮存过程中唯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自氧化,老研所生化室还设计了HPLC测定微量胆固醇氧化产物的方法,评价胆固醇的稳定性。1994年该标准物质被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9203a和GBW 09203b)。
       

        血清胆固醇标准物质
        由于血清中大部分胆固醇是以酯化状态存在的,且血清基质对酶的反应有明显影响,所以酶法测定胆固醇最好以定值血清作校准,而不宜用胆固醇溶液。国际上胆固醇参考血清主要有NIST的SRM909(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和CDC提供的参考血清(用ALBK法定值)。国内没有胆固醇参考血清供应,是各实验室间胆固醇测定结果相差悬殊的原因之一。在研制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和建立胆固醇测定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老研所研制了血清胆固醇参考物质,研制过程按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JJG 1006-1994)及有关技术文件要求进行, 收集健康人新鲜血清,混匀,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和稳定剂,无菌分装,冻存;进行均匀性与稳定性考察,用ALBK法和HPLC法对血清胆固醇进行定值。研制的血清参考物质均匀性、稳定性好,具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可靠定值。此胆固醇血清参考物质于1995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一级参考物质(GBW 09138)。已作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胆固醇试剂盒鉴定用标准及国家八五、九五计划有关课题指定的胆固醇参考物质。
       

        2.血清甘油三脂测定
       

        参考方法
        血清TG常规测定普遍采用简便的酶法,测定的是总甘油(定义为甘油三酯和游离甘油及少量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之和),但有时需测定真正意义上的甘油三酯。因此TG参考方法应至少能准确测定总甘油、甘油三酯和游离甘油三种被测物中的两种。美国CDC参考方法是化学法,该法特异性好,但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且只限于测定TG。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则需要特殊设备,样品处理冗长,难以推广应用。鉴于此,老研所生化室对HPLC测定血清TG进行了仔细研究,在卫生部科研基金和默沙东科研基金的资助下,2000年成功建立了简便、精密、特异的血清总甘油和游离甘油的HPLC测定法。
       

        该法首次将Schotten-Baumann反应有效地用于生物样品中甘油的柱前衍生,使色谱法分析甘油的样品制备大大简化;该法的应用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和易操作性均优于美国CDC的化学法。2000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该法作为我国血清甘油三脂测定的参考方法。
       

        标准物质
        甘油溶液标准物质
        甘油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但“纯”甘油为引湿性粘稠液体,移取不便,移取过程中易吸水。因此研制浓度适宜、便于保存并经准确定量的甘油水溶液标准物质,除用于参考方法校准外,还可有条件地用于常规方法(酶法)校准。该标准物质的制备以市售高纯度甘油为原料,以含适量防腐剂的水为溶剂,配置适当浓度的甘油溶液。经检验该标准物质均匀性好,4℃保存可稳定至少5年。定值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中的甘油含量测定法(滴定法),由多位操作者多次测量完成。对测量结果重复性、各种可能测量影响因素及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定标准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该标准物质于2006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GBW 09149)。
       

        血清参考物质
        在建立血清TC和TG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老研所生化室研制了包括TC和TG定值的血清参考物质,研制过程按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JJG 1006-1994)及有关技术文件要求进行。血清TC、TG参考物质应包括TC、总甘油、游离甘油和甘油三酯等4项指标。用健康志愿者新鲜分离的混合血清为原料,加入少量抗生素作防腐剂,以减少可能的“基质效应”,保证标准物质对于多数TC、TG分析试剂具有足够的互通性。
       

        2006 年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老研所研制的TC 、TTG、FG和TG4种血脂指标的血清标准物质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9145、GBW09146、GBW09147、GBW09148)。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参考方法
        血清HDL-C降低和LDL-C升高是明确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建立和保证HDL-C和LDL-C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可靠的参考方法。但由于血清脂蛋白结构复杂,互相之间还存在一定性质交叠,故准确测定非常困难。国际上影响较大的HDL-C和LDL-C参考方法是美国CDC的β-定量法。此法用超速离心技术分离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制备底部组分(BF),其中包括HDL、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和脂蛋白(a) [Lp(a)],用肝素-锰离子试剂沉淀BF中的β脂蛋白 [LDL、IDL和Lp(a)],制备HDL组分,分别用ABLK胆固醇参考方法测定底部组分胆固醇(BFC)和HDL-C,自BFC中减去HDL-C得LDL-C,LDL-C中包括IDL-C-和Lp(a)-C。此法为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的HDL-C和LDL-C参考方法,在国际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标准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此法有需要样品量大、影响因素多、需要手工操作、费时、技术要求高等不足。2004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老研所生化室研究血清了HDL-C和LDL-C的准确测定问题。由于HDL直接超速离心分离的主要问题是Lp(a)的影响,老研所生化室尝试用巯基乙醇(ME)解离Lp(a),解离后的Lp(a)密度与LDL相近,从而实现HDL和LDL的超速离心分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超速离心/HPLC测定HDL-C和LDL-C的方法。此法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脂蛋白,所分离的脂蛋白与应用最广泛的脂蛋白定义一致,HDL不受Lp(a)污染;所需样品量小(0.1ml),且一次可分析50个样本;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良好,与β-定量法的测定结果一致性好,可望用作HDL-C和LDL-C参考方法,并为我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标准化打下重要基础。
       

        标准物质
        临床实验室常规测定HDL-C和LDL-C多用匀相法,不同原理的方法、不同实验室间结果不一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参考系统,保证测定结果的溯源性是实现实验室间结果一致和互认的基础。老研所在研制TC、TG标准物质及建立HDL-C和LDL-C参考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了新鲜冰冻人血清HDL-C和LDL-C标准物质,研制过程按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JJG 1006-1994)及有关技术文件要求进行。血清中脂蛋白间的脂质一直处于不断交换中,HDL-C和LDL-C较TC、TG等其他指标对温度更敏感,为此老研所生化室详细设计了稳定性研究方案,实验结果证明在-70℃保存HDL-C和LDL-C可稳定1年,这一温度的更长储存时间仍在观察中。同时还进行了血清HDL-C和LDL-C标准物质在不同分析系统中的互通性研究,参与研究的16家实验室测定结果证明,采用无外源添加物、在-70℃保存、干冰运输的冰冻血清没有明显的基质效应。3种浓度的HDL-C和LDL-C血清标准物质已于2010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9178、GBW 09179、GBW 09180)。
       

        上述标准物质已经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常规分析系统的校准及常规方法的正确度验证。
       

        4 .apo AI、apo B测定参考系统
       

        apo AI和apo B是生物大分子,结构和性质都非常复杂,其标准化难度也较大,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是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组织的apoAI、B测定标准化计划,美国华盛顿大学西北脂类研究实验室(NWLRL)经协作研究推出apoAI(SPl-01)及apoB(SP3-07)两种参考血清(1993,1994),经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定名为“WHO-IFCC国际参考材料”。由于此参考材料供应极少,提供参考物的脂类实验室与生产部门必须自制符合国际标准的定值血清。为此NWLRL制定了国际参考材料的靶值转移方案。具备一定分析水平的实验室只有按计划通过三期考核,成绩符合要求,才能确认WHOIFCC靶值转移成功。老研所生化室在1995、2014年两次通过三期考核获合格证书,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不同浓度水平的apo AI、apo B参考血清,正在申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三、参加标准化计划
       

        1. CDC-NHLBI血脂标准化计划
       

        此计划是国际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血脂标准化计划,其对象是流行病学实验室、血脂方法学实验室、质评计划和生产厂家中的参考实验室等。为避免或减小可能的基质效应,本计划用冰冻血清传递量值,血脂指标包括TC、TG和HDL-C。本计划分3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评价阶段,评价申请者的分析质量及所用分析系统对CDC血清有无基质效应,申请者分析CDC提供的冰冻血清,同时分析新鲜病人血清,将分析结果连同所分析的新鲜血清送CRMLN实验室。第二阶段为主要评价阶段,评价申请者血脂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及维持分析质量的能力。第三阶段是此计划的正式阶段,参加者每季度分析CDC血清,目的是使参加者长期保持分析质量。
       

        1998年开始,老研所生化室正式用常规方法参加了NHLBI-CDC组织的国际血脂标准化计划,通过三期考核获得合格证书。为使血脂测定结果长期稳定可靠,之后每季度参加考核,每年由CDC颁发合格证书,至2010年结束。
       

        2. CRMLN 血脂标准化计划
       

        鉴于有些检验分析系统甚至对冰冻血清也呈现基质效应,用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同时分析新鲜样品并比较分析结果,是最有效的建立和保证常规分析准确性的途径,CDC于1989年建立CRMLN,向血脂分析试剂生产厂家和临床实验室提供标准化服务。CRMLN网络实验室与厂家分别用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同时分析病人血清(一般不少于40份),考核厂家分析系统(包括试剂、校准物和仪器)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偏差和特异性等,结果符合要求的分析系统会得到CDC的溯源证书,证书有效期为2年。厂家每制备一批新的试剂或校准物均须重新溯源。成员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分析CDC提供的多种冰冻血清)每两月进行一次。该网络目前由4家美国实验室和7家国际实验室组成,国际实验室有欧洲3家(英国、荷兰、意大利),南、北美洲各1家(阿根廷、加拿大),和亚洲2家(日本和我国卫生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2001年12月老研所生化室向美国CDC提出加入CRMLN的申请,2002年3月被接纳成为CRMLN成员,成为CRMLN网络的第7家国际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采用美国CDC的参考方法ALBK法测定TC,TG采用化学法,HDL-C采用直接比对法或超速离心/化学沉淀/ALBK法,LDL-C采用β-定量法。近年TC和TG也开展了LC/MS/MS法的测量比对。老研所生化室参加CRMLN成员实验室间每年6次(2012年起改为每年4次)的测量对比,同时为国内外血脂试剂生产厂家提供溯源服务。从2006年至今,已有国内外十几个厂家的几百个分析系统通过老研所生化室的测量比对,溯源到美国CDC的参考系统。参加比对的项目包括血清TC、HDL-C和LDL-C。这一标准化计划的开展不仅为我国血脂测定标准化打下重要基础,也将明显提高我国临床化学工作的国际影响,对我国血脂测定质量的提高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 .apo AI和apo B标准计划
       

        apo AI和apo B标准化计划目前主要是WHO-IFCC的分析系统校准过程。NWLRL提供参考物质、质控物质和新鲜冰冻血清,校准过程分3阶段,第一阶段用WHO-IFCC参考物质作校准物,分析NWLRL质控物,判断本地分析系统有无基质效应、线性如何等;第二阶段用WHO-IFCC参考物质作校准物,分析本地校准物,为本地校准物定值,再用新定值的本地校准物作校准物,反过来分析WHO-IFCC参考物质及NWLRL质控物;第三阶段用新定值的本地校准物作校准物,分析NWLRL新鲜冰冻血清(40份)。此校准过程主要面向试剂或分析系统生产厂家和血脂参考实验室。
       

        老研所生化室在1995年完成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化学会载脂蛋白apoAI和apoB校准计划,通过三期考核后在国内首次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apoAI和apoB参考材料。老研所于2014年再次参加apoAI和apoB的校准计划并获得溯源证书。
       

        4. 正确度验证计划
       

        临床检验参考物质或校准物质的互通性(Commutability),指用不同测量过程测量该物质时,各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之间的数字关系,与用这些测量过程测量实际临床样品时测量结果的数字关系的一致程度,亦即该物质理化性质与实际临床样品的接近程度。常规质控物质,虽然一般采用与实际样品相同的物质作原料,但出于对被测物浓度的要求、贮存、运输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需对原料成分进行调整并作处理(如冻干、冰冻等)。这些经加工的材料在某些测量过程中的行为有时会不同于实际临床样品,这种差异可称为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为了避免常规质控物质可能存在的基质效应,更好的评价临床实验室血脂测定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老研所生化室从2010年起与卫生部临检中心合作,在我国开展全国脂类正确度验证计划,此计划每年进行1次活动,测定及评分项目为TC、TG、HDL-C和LDL-C。
       

        质评计划是以新鲜冰冻血清为质评材料,以参考测量程序为项目确定靶值。由于质评材料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定值方法可靠,因此在评价时不采取传统的按方法或仪器分组的方式,而直接采用参考方法的测量结果作为评价的标准。该计划是保证各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确定参评实验室检测常规脂类项目的能力,发现在检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某些实验室存在的特殊问题,促进各实验室提高检测水平。
       

        后记:此文由北京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杂志编辑整理记录,特别感谢在此文完成过程中给予了笔者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杨振华教授、陈文祥教授、李培瑛老师、董军老师和王抒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8 08:15 , Processed in 0.1646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