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 崔彦杰
【案例经过】
2015年10月29日,夜班,护理外勤送来一门诊患者的血样,检测项目为“急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测定(PROG)”,按标准操作规程,肉眼观察血样已经凝固,对血样以3500转/分离心10分钟,离心后放入罗氏E411化学发光仪上,不久检测结果出来了:HCG 50.13 mIU/mL , PROG 44.12 ng/mL。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相对于孕酮水平有些偏低,再看患者信息:女性,29岁,查看历史结果发现患者有四次历史结果,对比后把笔者也弄糊涂了,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患者5次激素检测结果
【检验临床面对面】忽高忽低的激素水平
笔者医院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参考范围(因其它孕期的参考值与本案例关系不大,未列出):非孕妇<5 mIU/mL;孕酮 正常女性卵泡期 0.1-0.3 ng/mL,如果单看血清HCG结果不难理解,患者可能经历了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而且除去本次(2015年10月29日)的孕酮结果,此解释堪称完美,随着孕期的增长患者的HCG逐渐上升但孕酮却逐步下降,有可能孩子没保住。但加上此次的孕酮(PROG) 44.12 ng/mL的结果笔者实在不能理解了。但结果不能不发,马上查找原因,检验科人员的通病:首先怀疑本身的原因,步骤如下:1.血样有没有搞错,因笔者医院是双向传输,机器直接读取条码,此可能几乎为零。2.系统误差:查看质控,没有问题,而且前面也做过相同的检测项目,跟临床都比较相符,未发现结果偏高或偏低的现象。3.随机误差:偶尔的加样针堵塞或吸样不足,交叉污染等等。此可能性虽说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想到这里笔者也未能免俗,采取了检验科人员善用的排除方法:复查。复查后结果与上次一致。既然检验过程没有错误,笔者自然想到检验前的影响因素:输液或药物治疗后。单纯输液使血液稀释,HCG和PROG都会降低;笔者也没听说有哪种药物能使PROG上升的同时降低HCG。没办法了,只好拿出最好的一招:联系急诊科开单医生,医生表示这种情况也没见过(患者未做B超),表示要不重新抽血复查一下?笔者也没多想就同意了,第二次抽血结果依然如此。笔者联系急诊科开单医生后,医生同意发单,此事告一段落。但接连几天笔者每每想到这件事情,心中不免有些担心和困惑,于是请教了本院妇产科的一位医生,她说这种结果有可能是患者又一次怀孕了,而且患者前次怀孕PROG一直下降,很可能用了黄体酮治疗,所以这次怀孕初期的PROG水平比上次的都高。笔者恍然大悟,但由于没有和患者本人核实,也只能当作可以解释检验结果的一种可能。无巧不成书,最近笔者有次去急诊科找一位医生朋友,发现在科室人员一览表里,有上次病例中患者的姓名,因为此名字比较特别,四个字的名字,而且因为疑惑记得也比较清楚,找来一问果然就是她,而且情况正如妇产科医生所述。
【分析与心得】
这是一例典型的与临床沟通不力,且缺乏与患者沟通的病例。虽然结果没有问题,而且在重新抽血复查时患者也未提出异议。但回头想想此类事件还可以做的更好,虽然此例患者有些特殊,流产三个月后再次怀孕,同时也有药物治疗的干扰因素。作为检验科人员要想掌握所有特殊病例的情况也不太可能,而且检验科人员一般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即使是临床医生对非本专业病例的特殊情况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比如此病例中的急诊科医生也不能解释此结果。所以此时与临床及患者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不但要沟通,而且沟通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直接和妇产科医生或患者沟通,就能使患者少抽一管血,也能减少两次试剂的损耗,同时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医学博大精深,经验很重要,不要总想着撇清责任,只有心里处处想着患者,同时抱着谦虚的态度,多留心、多总结就能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谨以此病例与众检验同道共勉。
【本文系作者崔彦杰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div class="keytags">关键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ROG)检验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