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检验科 袁丽莉, 袁丽艳, 郑俊中, 孙晓霞, 高秀梅, 常秀娜
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及血压的重要激素, 主要分布在心脏组织中, 是心室超负荷时敏感和特异的指标。临床研究证实BNP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这种无创的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依据[1]。目前的文献资料多探讨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分级的相关性。对于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killip分级的相关性少有报道。为此, 我们对AMI后急性心衰患者进行killip分级, 并检测发病 24 h之内的BNP水平, 探讨BNP与killip分级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 均为发病3~6 h内入院, 次日清晨检测BNP。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中选取50例AMI后发生急性心衰的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6~73岁, 心功能按照killip分级标准[3]分级。选取经超声心动图排除心功能异常、无呼吸困难及其它慢性疾病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18名, 女12名, 年龄44~79岁。
二、killip分级标准
Ⅰ 级: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Ⅱ 级: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肺部50%以下肺野湿性啰音, 心脏第三心音奔马律, 肺静脉高压, 胸片见肺淤血。Ⅲ 级:严重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与体征, 严重肺水肿, 肺部50%以上肺野湿性啰音。Ⅳ 级:心源性休克。
三、方法
采集静脉血样本3~5 mL, 1 08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雅培i1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正常对照者以及患者发病24 h内的BNP水平。质控均在控。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表示, 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急性心衰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急性心衰组随着心功能killip分级的提高, BNP水平也明显升高, 各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
讨 论
AMI是老年人常见的极危险疾病之一, AMI后心力衰竭是其主要并发症, 临床上以急性左心室衰竭常见。心功能不全可分为无症状与有症状2个阶段。目前研究较多的是AMI后的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是有症状心力衰竭的前期。这个阶段表面上病情相对稳定, 但内部心肌重构与心室重塑持续进行, 适应性状态迟早会转为适应不良, 发展成有症状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级别。慢性心力衰竭通常采用NYHA分级法, 急性心衰通常采用killip分级法, killip分级适用于评价AMI时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尽早、准确、快速的诊断对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BNP是由心脏分泌入血的激素, 是作用于全身的心脏内分泌激素。BNP临床多用于辅助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致病因素的鉴别以及对左心室功能的评价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判断, 对AMI预后及死亡率的预测也有一定的意义[4]。心脏功能受损时BNP不仅分泌的速度快、数量大, 而且对血容量、心脏功能的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BNP是在心功能不全时突发性合成, 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因此是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最强的标志物, 而且BNP水平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故BNP可以作为早期心力衰竭诊断的指标[5, 6]。
本研究对50例AMI后急性心衰患者行killip分级, killipⅠ ~Ⅲ 级患者的BN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15.15、222.8和442.2 pg/mL, 与文献报道(心力衰竭患者NYHAⅠ ~Ⅳ 级的BNP水平分别为103.0、190.6、372.4、705.3 pg/mL)[7]有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与患者的选取及采用心力衰竭分级标准不同有关。有研究显示BNP< 50 pg/mL对AMI有96%的阴性预测值[8]。AMI后急性心衰患者早期在胸片、超声心动图尚未有改变之前, 血浆BNP水平即有明显改变。由此可见, 在AMI急性心衰患者中, BNP水平对无症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娟, 张鸿青, 田青. B型利钠肽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Z1): 20-2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4): 295-304.
[3]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74.
[4] 刘人伟. 检验与临床[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08.
[5] 应晓. B型钠尿肽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 2010, 25(4): 317-318.
[6] 原永明, 王慧, 尹良平,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hs-CR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5, 30(6): 591-592.
[7] 贺岩, 李富荣, 杜宗孝, 等. 血清BNP、hs-CRP、cTnI及UA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J]. 检验医学, 2012, 27(8): 647-650.
[8] 张汉园, 陈金梅. 血清3项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中的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2): 2737-27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