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经过】
一名来自国外旅游者,男,35岁,不明原因的低热,轻微浑身无力。自述有感冒症状,但自服感冒药未缓解,遂入我院就诊。血液常规检验:RBC 3.0×10^12/L,HGB 92 g/L,PLT 121×10^9/L ,WBC 3.81×10^9/L。在对涂片进行人工镜检时,发现红细胞内有环状体,部分有为2个及以上环状体,故报告为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并及时报告给临床后对该患者进行抗疟疾治疗,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对其进行疟原虫抗原血清学检查,其结果为阴性。继而对患者的血片进行回顾,发现该环状体与疟原虫环状体存在一些差异,查阅文献,并与巴贝斯圆环形虫体进行比较,确定为巴贝斯环形虫。给予相应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形态学检验图谱】
容易与疟原虫混为一谈的巴贝斯虫
图1 患者外周血涂片检验图谱
A:患者外周血涂片厚血膜中可见红细胞内有一巴贝斯虫环状体;
B:患者外周血涂片薄血膜中可见红细胞内有2个巴贝斯虫圆形环状体;
C:患者外周血涂片薄血膜中可见红细胞内有2个巴贝斯虫椭圆形环状体;
D:患者外周血涂片薄血膜中可见红细胞内有1个巴贝斯虫四分体(又称马尔他十字)。
【分析与体会】
血液寄生虫筛查一般需要同时准备厚血片和薄血片。厚血片被认为是巴贝斯虫诊断的金标准,因为使用更大血量制备的厚血片可以提高巴贝斯虫血症感染的检出率;与此相反,薄血片可以为巴贝斯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薄血片为寄生虫筛查者提供更加详尽、客观的形态识别证据。虽然巴贝斯虫和疟原虫在寄生虫形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可以通过以下微小差别加以辨认和鉴别:
1.被感染红细胞的大小:巴贝斯虫和恶性疟原虫都可感染所有大小的红细胞。卵圆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则优先感染偏幼稚、体积较大的大红细胞或嗜多色性红细胞,所以被卵圆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比其他红细胞体积更大。恶性疟原虫通常感染更加成熟些的红细胞,所以被恶性疟感染的红细胞看起来与正常细胞相近或者略小。
2.寄生虫阶段:巴贝斯虫在环状体阶段与疟原虫的环状体和早期滋养体阶段形态十分相似,与恶性疟和三日疟很难区分。但是三日疟可以通过查找三日疟其他生命周期的形态加以区分,例如疟色素、滋养体、椭圆形或香蕉形的配子体或裂殖体等。巴贝斯虫也存在其他形式:例如梭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环状体,这些形态在恶性疟中基本见不到,可以通过上述形态加以区分恶性疟和巴贝斯虫。此外,在巴贝斯虫在受感染的红细胞中还存在四分体(又称马尔他十字),发现四分体则肯定为巴贝斯虫,但四分体并不易查见,多见于偶发感染的病例;多重感染或者严重感染的病例环状体最常见。
我国为巴贝斯虫非疫源地,比较少见。在中国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马属动物和牛属动物,一般不感染或很少感染人类。但随着旅游业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也存在少量的输入性病例(与美国为首的美洲地区较常见),在临床中应注意询问病史及地区来源。巴贝斯虫传染途径主要通过被寄生有巴贝斯虫的蜱叮咬传染。但也存在获得性输血传播(输注携带有巴贝斯虫感染的血液制品)。对于健康人感染巴贝斯虫后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类似禽流感或普通感冒,但严重感染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教训】
位于红细胞内的巴贝斯圆环形虫体与疟原虫环状体形态相似,再加上临床症状也相似,很容易被误认为疟原虫环状体,但巴贝斯圆环形虫体较细直径约为2-3μm,多数虫体位于红细胞的中部,可见少数四分体,呈十字样。因为对巴贝斯虫的认识不足,导致误报,这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