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闻礼永 严晓岚 官亚宜等
2015年4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公告(国卫通[2015]4号)111,通告《蛲虫病的诊断(WS 469--2015)》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将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它填补了我国蛲虫病诊断标准的空白,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蛲虫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对于及时正确诊断疾病及减少漏诊误诊,有效控制蛲虫病流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减轻疾病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蛲虫病的诊断(WS469--2015)》共6章,除第6章“鉴别诊断”为推荐性条款外,其余5个章节均为强制性条款。另外,标准附有4个资料性附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1个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现简要解读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蛲虫病的诊断。
二、蛲虫感染和蛲虫病的定义
蛲虫感染为人体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但其肛周或粪便及其他组织样本中检获蛲虫卵或成虫。蛲虫病为人体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肛周或粪便及其他组织样本中检获蛲虫卵或成虫。
三、流行病学史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史或工作史。蛲虫感染者和蛲虫病患者是传染源,肛-手-口的直接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各种人群对蛲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在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人群密集、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易发生蛲虫感染。
四、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
2.异位寄生
(1)蛲虫性阑尾炎:蛲虫可寄生于阑尾腔,也可侵入阑尾组织,引起蛲虫性阑尾炎。患者以阵发性腹痛、右下腹压痛为主,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穿孔时可导致腹膜炎。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蛲虫性尿道炎:蛲虫逆行钻入尿道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儿童夜间可发生遗尿。
(3)蛲虫性生殖道炎:雌虫侵入女性外阴,经阴道进入生殖系统各脏器,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患者表现为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下腹部隐痛等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1.虫卵检查
(1)胶带纸肛拭法:将市售透明胶带纸(宽≤2.5 cm)剪成与载玻片等长或稍长的片段,黏贴于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将胶带纸一端揭开,将含胶面黏贴于肛周皮肤,背面用棉签或手指压迫,使胶面与皮肤充分黏贴。将胶纸重新贴回载玻片上。镜检虫卵。本检查应在清晨受检者排便前进行。
(2)棉签肛拭法:将消毒棉签用生理盐水浸湿,挤去多余的盐水,在受检者肛周皮肤上擦拭。将棉签上黏附物涂于滴加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一般在清晨便前采样。采样前不要清洗肛周或外阴部。
2.成虫检查
儿童入睡后1~3 h,将其侧卧使肛门暴露在灯光下,仔细检查肛门周围,若发现白色小虫,用镊子夹住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镜检成虫。因蛲虫未必每晚都爬出产卵。若为阴性应连续观察3-5 d。
六、蛲虫感染和蛲虫病的诊断
1.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2.蛲虫感染的诊断
蛲虫感染即为人体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但实验室检查发现虫卵、成虫或幼虫。
3.蛲虫病的诊断
(1)疑似病例:同时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确诊病例:除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发现虫卵、成虫或幼虫。
七、鉴别诊断
1.肛周神经性皮炎
常表现为肛周瘙痒,夜间加剧,搔抓后皮肤损害呈扁平的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群,表面覆有一层很薄的糠皮样鳞屑。随病情进展,丘疹渐渐融合,病灶增大,色暗褐,皮肤肥厚,形成苔藓样硬化,外形粗糙,表皮及周围有抓痕、出血点或结痂。
2.外阴炎
常表现为外阴瘙痒,伴有湿疹或尿布疹,但无明显日轻夜重现象。
3.滴虫性阴道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稀薄的泡沫状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若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则排出物呈脓性,可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等。若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
4.霉菌性阴道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或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红肿,表皮变化多样,水样白带甚至凝乳状白带均可出现。
5.阿米巴阴道炎
多继发于肠道感染,阴道分泌物呈浆液性或黏液性,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6.肛周湿疹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瘙痒,浆液性渗出明显,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脓性渗出和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可扩展至会阴、阴囊、臀部皮肤。慢性期局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化,皱襞皲裂明显。
八、标准实施过程中需关注的几个重点
一是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特别是内科医生的宣教,使其掌握诊断要点;二是要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检测部门的宣教,使之能及时发现病原体;三是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提高自我保护与预防感染意识;四是要改善幼儿园、家庭等儿童聚集场所的环境卫生,地面、桌面、玩具、食器等应定期进行消毒,衣服、被褥、床单等应定期日晒处理,以期控制或阻断蛲虫病传播流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