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铁路中心医院体验科 陈林珍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且极易复发。传统的诊断方法多有创伤性,而且检测的方法或敏感性、特异性不高,或不能早期诊断。近几年来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经尿液检测肿瘤标记物诊断膀胱癌有了许多新进展。
一、免疫学方法
1、有核丝分裂蛋白(Nuclear mitotic protein ,NMP)
NMP是支持细胞核的一种网状结构蛋白。其中的NMP22是膀胱癌的诊断、术后复发有效的肿瘤标记物。NMP22检测试剂盒是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平检测的。
1996年Carpinito等用NMP22检测试剂盒表明,移行细胞癌患者的NMP22水平与对照组(健康人或泌尿道良性疾病患者)有显著差异,且肿瘤患者的NMP22水平不受化疗、肿瘤恶性程度及范围的影响,明显优于尿液细胞学检查。
Soloway 等人用NMP22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手术后复发进行监测,结果表明NMP22对膀胱癌复发者有很高的预测性。其中阳性预测率达86%。浸润性癌100%。总的阴性预测率达70%。Carpinito等对此有相同报道。用NMP22监测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78.2%,准确性为76.9%,阳性预测率58.6%,阴性预测率87.8%。
2、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水平在膀胱癌患者中明显升高,而透明质酸酶也可在高恶性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监测到。
1997年,Pham等的检测发现,对G2/G3级膀胱癌患者尿液中透明质酸酶检测的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88.8%。Lokeshwar等则对尿样中透明质酸进行检测,对膀胱癌症的诊断敏感性为91.9%,特异性92.8%。
用简单的ELISA-Like法便可检测到尿液中的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
1、端粒酶
端粒酶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肿瘤标记物,自1994年Kim等建立端粒重复扩增方法(TRAP)以来该法已被许多学者应用。
1997年Kinoshita等人检测膀胱癌患者的尿液及膀胱冲洗液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阳性率为89%,而尿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仅为42%。同期检出的无癌患者皆为阴性。此外尿液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分级有关。G1阳性率为75%,G2为96%。Dalbagni等对术后膀胱癌复发者的端粒酶活性检测也得到相似结果。
国内也有同样的报道。王翔等检测膀胱癌患者的尿液及膀胱冲洗液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3.3%及87.5%。
罗春丽等则对端粒逆转酶(hTER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为87.5%,特异性为86.7%,敏感性为87.5%。
2、微卫星灶(Micrisatellite)
所谓“微卫星”是指广泛分布于基因组织中简单重复序列,利用PCR技术可以比较简单地检测到微卫星灶DNA的改变。Mao等在利用尿液中的脱落细胞检测原发性膀胱癌时敏感性可达95%,而相对应的尿液细胞学检查只有55%。
3、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
CDC6在肿瘤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安成等应用RT-PCR方法对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脱落细胞的CDC6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为93.7%。而其它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人尿液中CDC6检测率只有16.7%。
4、CD44
CD44是一种细胞外粘附分子,在尿液脱落癌细胞中CD44基因也有异常转录。Western杂交试验发现75%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细胞溶解物中可发现几种高分子量提CD44(>160KD),对照组则无。
三、其它方法
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BTA)是由膀胱肿瘤上分离下来的独特高分子蛋白水解降解复合物。Sarosdy等发现采用BTA尿液检测法对膀胱癌复发的诊断比尿液细胞更敏感。且特异性高达95.7%。对低度恶性膀胱癌的诊断也比尿液脱落细胞学更敏感。
综上所述,由于方法学上具有潜在的优势,尿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必将成为膀胱癌诊断及复发监测的发展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