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 康婷芬
十一月三号接到一份病人的痰标本,此病人在消化科住院,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他做的是痰培养+药敏,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我们接手的标本进行一次筛选,看其是否合格,才进一步做培养,这样做既是对病人的负责,避免不必要的费用,也能提高微生物诊断阳性率。然后革兰氏染色痰涂片,涂片镜检标本合格,低倍:WBC>25、上皮<10 ,然后调到油镜下,起初看到中等量阴性杆菌,换了好几个视野以后,看到“鬼影”状,似有若无,如图所示:
主动出击结核
箭头为革兰氏阳性菌,高度怀疑为结核杆菌。然后又涂了一张片子做抗酸染色,首先在低倍下看到一堆红色,然后油镜下看到满视野的红色杆菌,如图:
主动出击结核
然后报抗酸杆菌4+,最后我们立刻打电话给医生,报传染卡,通知转院。
此病人在确诊结核前,其症状体征均未有符合临床结核特征,所以临床医生没往结核病那方面考虑,下医嘱就是普通细菌培养,并未下痰中找抗酸杆菌。庆幸的是我们科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发现,避免了漏诊。这种情况对于90%的检验者当然还有医生来说,无疑肯定是按一般细菌处理了。后来有又了患者最近的化验结果:WBC:14.02X10^9,中性粒细胞86%,C反应蛋白105,还有结核感染T细胞阳性,更加符合结核引起的变化。
结核患者在我国普遍来说延迟就医,试想如果没有及时早发现,早转院,很可能就在院内群体中传播了。所以我们应做好感控工作,防止结核病院内感染,并发现及时隔离。对我们微生物检验者来说,更要掌握好细菌镜下形态,多学习形态学,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本文系作者康婷芬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div class="keytags">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痰培养结核杆菌抗酸染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