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0|回复: 0

[体液检验] 尿十项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99

主题

0

回帖

32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29
QQ
发表于 2017-3-16 01: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尿pH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参考值:4.6-8.0
        1)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
        强酸性尿: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肾结石、糖尿病、IV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时。
        碱性尿:碱中毒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IIIIII型)、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时。
        2)观察尿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形成和复发及减轻泌尿系微生物感染:
        酸性尿易形成尿酸和胱氨酸结石。解决的办法: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碱性或至少尿的pH6.5以上,就不会形成尿酸性结石。
        碱性尿易形成碱性结石。解决的办法:如果给药使尿液pH持酸性,就不会形成尿碱性结石。
        2、尿比重(SG)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1.015-1.025
        1)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平行。
        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减低:表示肾脏浓缩机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
        尿比重比较固定:尿比重变化不大,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性,表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2)用尿比重和尿量的动态变化来监测肾结石病人的尿物理变化,可用于指导病人饮食习惯,预防病人结石的再次形成。
        3SG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肾脏浓缩功能,而且还能监测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分析是否受比重的影响(尿比重偏低,可使红细胞形态由均一性向多形性转变)。
        3、尿蛋白(PRO)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1)生理性蛋白尿或无症状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数对正常机体的影响所导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可分为功能性和体位性(直                                    立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所导致的,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其形成机理可能是由于上述因素使肾血管痉挛或充                  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一旦诱发因素消失,尿蛋白也迅速消失(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小时尿)。
        体位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其特点为夜间尿蛋白定性阴性,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在平卧后又转为阴性。常发生                于青少年,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蛋白尿产生的其机理可能与直立时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直立时由于肾向下移动,肾静脉被扭曲,而使肾脏处于暂                时淤血状态,与淋巴血流受阻有关。蛋白定性可达++,甚至+++。
        (2)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而言.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归纳以下5.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而使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此型蛋白最为常见,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也含有一些分子量              较大的球蛋白。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导致的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此类的特点是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              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
        混合性蛋白尿:是由于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此类特点是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溢出性蛋白尿:主要是血循环中出现低分子蛋白尿(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或本周氏蛋白过多,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而益出尿液中。此类主要见             于骨髓瘤、骨骼肌严重创伤及大面积心肌梗塞等。
        组织性蛋白尿:是指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如糖蛋白等)。
        上述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等属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可因炎症、血管病(高血压)、中毒(药物、重金属等)等原因引起。肾后性蛋白尿则见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动态观察尿蛋白结果,对上述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判断疗效和及时了解是否出现药物副作用等均有一定意义。
        4、尿糖(GLU)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饮食性糖尿: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所致,糖的同化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健康人一次进食葡萄糖200mg以上即可产生糖尿。
        应激性糖尿:又称一过性糖尿,原因是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               和糖尿。
        妊娠性糖尿:以妊娠中末期多见,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减少;另外,妊娠末期和哺乳期间可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致乳糖尿。
        (2)   病理性糖尿:
        真性糖尿: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所致,尿糖检查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临床医生胰岛素使用量的依据之一,       判断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如果并发肾小球硬化症,,则肾小球滤过减少,肾糖阈升高,此时血糖虽已超过一般的肾糖阈值,尿糖却表现阴性。但进食后2小时       由于负载增加,则可见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对于此类糖尿病患者,不但需同时做空腹血糖、尿糖检查,进食后2小时检查,还需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以       明确诊断。
        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如家族性糖尿(先天性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缺陷),无明显症状。新生儿糖尿是因近曲小管       功能尚未完善。以上均应与真性糖尿病加以区别。,其鉴别要点为肾性糖尿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结果均正常。
        其他糖尿: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都可使血糖浓度上升而引起糖尿。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消化道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
        ○ 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 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致使磷酸化酶活性增强,促使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 库兴氏综合症: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己糖激酶和对胰岛素作用,因而出现糖尿。此外,肝功能障碍时血糖升高也可见糖尿。
        5、尿酮体(KET)检恻的临床意义 :
        正常参考值:阴性
            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产生的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他组织,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能量。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多,这时肝内酮体产生的速度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速度,血中酮体增加,称酮血症;过多的酮体从尿中排出,称酮尿。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 ,尿酮体检查极有价值。应与低血糖、                    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                    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   非糖尿病性酮症:如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症,这些情况相当常见。                  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体脂洚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症而致酮尿。
        (3)   中毒: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
        (4)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服用降糖灵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6、胆红素(BIL)、尿胆原(UBG)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胆红素:阴性  尿胆原:弱阳性。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其代谢产物有尿(粪)胆原等,当各种原因造成胆红素产生过多,或肝细胞摄取、结合及排泄等过程发生  障碍时,均可导致血、尿、粪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尿胆原等)的改变。尿中胆素原的排出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尿液的PH酸性尿中的胆素原趋于不解离状态,具脂溶性,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排出量减少;反之,在碱性尿液胆素原趋于解离状态,水溶性,不易被肾小管重吸            收,故排出量增多。
        (2)   胆红素的形成量:当胆红素的来源增加,如患溶血性黄疸时,随胆汁排出的胆红素增加,在肠道形成的胆素原也增多,故重吸收并进入体循环而自尿中排出的胆素原                  的量也增多;而当胆红素形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尿中胆素原排出减少。
        (3)   肝细胞功能:由于胆素原的肝肠循环中逸入体循环的量直接取决肝脏清除胆素原的功能,因此尿中胆素原排出量增多,可较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临床经验表明,              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已发现尿中胆素原增多。
        (4)   胆道梗阻:患梗阻性黄疸时,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腔,胆素原形成减少,尿中胆素原的量也相应减少;在胆道完全梗阻时,尿中胆素原完全消失。
        黄疸大致可分成三类:
        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系败血症、蚕豆病、疟疾、异型输血等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出过多所致。
        肝源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指在感染肝炎病毒、中毒、及肝硬化等肝病时,由于肝细胞内或肝内毛细血管广泛性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                            泄障碍所致。
        肝后性黄疸(或称阻塞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7、亚硝酸盐(NIT)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1)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急性尿路感染单纯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占85%,而慢性肾炎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者占52%,有些则是大肠杆菌与其他细菌(如葡萄球                                    菌、肠球菌)混合感染。肠杆菌科的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 绿脓杆菌及部分厌氧菌皆含硝酸盐还原酶,可使                                  尿亚硝酸盐阳性。而粪链球菌因缺乏此酶可出现阴性反应。
        2)尿液中亚硝酸盐阳性时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                 感染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                 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硝酸盐;       
  •                 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4小时以上,并除外药物等干扰因素。
       

          8、尿液白细胞(LEU)、红细胞(ERY)检测的临床意义:
          1)试剂带的批间差异: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试剂带,检测红、白细胞的敏感度不同,使用时必须注意批间差异,以免因试剂带不同引起1份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
          2)标本对结果的影响: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尽量立即检测,以免红、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的人为造成的误差。干化学法既可检测完整的细胞                            成分,又能检测细胞破坏胞浆内涵物来辨别细胞的有无(通过特异酯酶检测粒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检测红细胞),因此                            报告时要了解临床诊断,综合分析,排除相互结果的干扰。
          3)干扰物对红、白细胞检测的影响:
        对白细胞的影响:其检测原理是基于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可作用于试剂带膜块中的吲哚酚酯,释放出吲哚酚,以吲哚酚的量来计算白细胞含量。故此,只能检测粒细                    胞,不与淋巴细胞反应,在肾移植病人发生排斥反应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时,会出现阴性结果,此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另:尿液中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                  红素尿或使用如呋喃旦啶时可产生假阳性。尿蛋白>5g/L,或尿液中 含有大剂量先锋IV、庆大酶素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对红细胞的影响: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的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液红细胞的假阳性,检测时予以注意加以鉴别。
           (4)细胞破坏造成的“假阴性”现象:所谓“假阳性”、“假阴性”现象,是以显微镜检查为基础的。由于干化学法是检测粒细胞酯酶来确定白细胞,红细胞是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来检测确定,在实际工作中可见有以下问题:
       

           
  •                 由于尿液在膀胱储存时间延长或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白细胞破坏,酯酶释放到尿中,造成干化学法阳性,镜检阴性的所谓“假阳性”现象。
       

       

           
  •                 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肾脏或泌尿道破坏,或尿比重过低、尿PH偏高,均易造成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在尿中,造成所谓红细胞干化学检查的“假阳性”现象。因此在干化学法结果与镜检所见出现矛盾时,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甚至要动态观察,切不可一概否定干化学结果。
       

           (5)镜检法与干化学法的相应关系:有作者报道了干化学法与镜检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实验结果的对应关系,发现这两种方法虽然结果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每一等级尿分析仪结果对应镜检红细胞计数有较好的百分比范围,特别是干化学“neg档,红细胞< 3/HP,占100,红细胞≤10/ul,镜检正常占99.82%,3-5/HP0.18%。见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排除上述病理或其他干扰因素存在下,仪器检测结果为“红细胞≤ 10/ul”时,可以省略显微镜检查,而其他档次(25/ul50/ul150/ul250/ul)均有较大的交叉,必须镜检(尿沉渣镜检参考值范围:白细胞0-5/HP、红细胞0-3/HP、管型0-1/LP)。
       
        (以上资料摘自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19989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医维基|网站地图|Archiver|手机版|医疗之家 ( 沪ICP备2023001278号-1 )

GMT+8, 2025-4-4 11:45 , Processed in 0.5054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