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刘婷婷
“医生,有没有Rh阴性血?我的家属急需输血!”我们回复得问血站有没有,迅速联系血站,还好有。那万一要是没有呢?病人真没救了么?
Rh阴性病人怎样输血?要讲政策,讲科学,不要炒作。
近年, Rh阴性病人的输血问题在某些地方被炒的沸沸扬扬,并不复杂的问题被复杂化了。例如, 凡是Rh阴性病人不管病情是否危重和体内有无抗D抗体,一律要等到找来Rh阴性血才输血抢救,把病人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 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库存的Rh阴性血快到期了,临床医生拒绝输给Rh阳性病人,造成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 Rh阴性病人要输血浆时,四处寻找Rh阴性血浆; Rh阴性病人要输血小板时,不管病情是否紧急也要等到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提供Rh阴性献血者的血小板才抢救……,于是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印象: Rh阴性病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输Rh阳性血都有生命危险。个别地方甚至发生Rh阴性重危病人因为没有及时找到Rh阴性血抢救而导致死亡的医疗纠纷案件。
重视Rh阴性病人的输血问题是科学严谨的作风。但是,如果不管在什么情况都坚持Rh阴性病人必须输Rh阴性血,不惜让病人冒生命危险等待在全市征求Rh阴性血来抢救, 甚至有人称Rh阴性血为“熊猫血”,提到Rh阴性病人便谈虎色变,那就有“炒作”的嫌疑了。
要讨论Rh阴性病人怎样输血才算科学,就首先要了解三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Rh血型, 二是血型不合导致输血反应的基本原理,三是政府颁布的Rh阴性病人的输血政策。
什么是Rh血型?
Rh血型系统包括D、C、c、E、e 抗原,临床上,凡带D抗原者称为Rh阳性 (或书写为Rh(+),RhD(+),RhD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或书写为Rh(-),RhD(-),RhD阴性)。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占4‰左右。在临床输血中,Rh阴性病人如果体内有针对D抗原的抗体(书写为抗-D),输入Rh阳性血液(红细胞) 就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腰背酸痛、尿呈酱油色, 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Rh阴性病人如果体内没有抗-D,输入Rh阳性血液(红细胞)后,本次不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可能(不一定)被免疫产生抗-D,如果以后再输血就只能输Rh阴性血,女性病人怀孕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不合导致输血反应的基本原理:
输入的血液(红细胞)如果与病人的血型不合,病人体内又有针对输入的红细胞的抗体,就可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病人体内有针对输入的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如果病人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即便输入的血液(红细胞)与病人血型不合,这次输血也不会发生反应,但是病人可能被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
Rh阴性病人的输血政策: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条规定: “对于Rh(D)阴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这就是说,Rh阴性病人采用三种方法输血(自身输血,同型输血,配合型输血) 都符合政策,都是安全、有效、科学的。《规范》第十五条规定: “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 急诊抢救输血可以不查Rh血型,当然就不存在必须输Rh阴性血的问题。
对于Rh阴性病人的输血问题,国内许多专家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阐述,或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专题讲座。然而,有些人把影视作品中关于Rh阴性病人输血的“戏说”或“艺术加工”情节用于临床输血,不讲政策不讲科学,夸大炒作,影响了Rh阴性重危病人的输血抢救。
对于Rh阴性病人,怎样输血才是安全、有效、科学呢?
1.病人体内如果有抗-D(可以通过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试验检测),必须输Rh阴性血。
2. 病人体内如果没有抗-D,非紧急抢救输血,尽量寻找Rh阴性血输注,避免产生抗-D。
3. 病人体内如果没有抗-D,紧急抢救输血,而又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找到Rh阴性血,为了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可以输配血相合的Rh阳性血(红细胞),即“配合型输血”。采取这种方法紧急抢救输血,可能(但不一定)造成的后果,一是如病人被免疫产生抗-D,以后再输血时,就必须输Rh阴性血; 二是女性病人将来有可能(不一定)患新生儿溶血病。从生命第一重要的角度出发,这两种后果都微不足道。
在《中国输血杂志》有一篇表明患者配合型输血后亦未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同种免疫反应,配合型输血在临床输血实践中是安全可行的。
所以医疗机构临床输血遵循不可替代原则和风险规避原则。临床医师在输血实践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推行患者血液管理,注重有效鉴别临床输血指征,以减少过度输血,注重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状况,采用新型医疗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为患者提供临床循证的最佳输血治疗服务。特殊情况下严重创伤或大出血患者的紧急抢救输血及因疾病治疗因素的输血,本着抢救生命的第一要义,严格遵循抗原抗体输血相容性原则,履行标准工作程序,采取配合型输血,能及时把握患者抢救时机,降低患者生存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途径。
感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不断学习,多读文献,要科学严谨,不能人云亦云,勤于思考,争取不断进步!
【本文系作者刘婷婷授权检验视界网发表,并经检验视界网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本文链接】 |
|